智行专栏 · 2025年9月16日

创业时评《自动驾驶:万亿赛道的终极博弈,下一个十年谁主沉浮?》

点击阅读原文《自动驾驶:万亿赛道的终极博弈,下一个十年谁主沉浮?》

正面评论:技术迭代与生态构建,自动驾驶正迈向商业化临界点

自动驾驶被称为“AI领域最难的问题之一”,但从当前行业动态看,技术突破、生态完善与政策试点的三重共振,正推动其从“实验室阶段”向“规模化商用”加速迈进。这场万亿赛道的终极博弈,已显现出清晰的积极信号。

首先,技术路线的多元化探索为行业注入创新活力。新闻中提到的“纯视觉派”与“多传感器融合派”之争,本质是技术创新的两种路径选择:特斯拉的纯视觉路线通过“数据驱动+端到端算法”,以低成本和海量数据反哺模型迭代,FSD V12已实现复杂场景下的“类人决策”;而Waymo、华为的多传感器融合路线则通过激光雷达、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的协同,在极端天气、弱光等场景下展现更高的安全冗余。两条路线并非对立,而是互补——纯视觉派用算法弥补硬件短板,融合派通过成本下探(激光雷达从数十万元降至千元级)解决量产难题。这种“技术赛马”格局,加速了行业整体技术边界的拓展。正如格隆汇研究院所言,“感知硬件的尽头是算法”,无论是BEV+Transformer架构的普及,还是大模型在决策规划中的应用,都印证了算法能力的提升正在成为技术突破的核心驱动力。

其次,产业链生态的成熟为规模化落地提供支撑。新闻中拆解的“感知层-决策层-执行层-支持层”四大生态层级,已形成完整的技术闭环。在感知层,国内禾赛、速腾聚创的激光雷达性能已接近国际水平,舜宇光学等企业在车规级镜头领域占据重要份额;决策层,英伟达Orin芯片(2000TOPS算力)成为L4级方案首选,地平线征程5、黑芝麻A1000等国产芯片填补算力空白;执行层,博世、德赛西威等企业实现线控底盘量产,解决了“决策到动作”的可靠性问题;支持层,5G、V2X技术与仿真平台(如Waymo超数十亿英里的仿真测试)大幅降低路测成本。更关键的是,中国产业链在多个环节实现了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的跨越——激光雷达成本下探、国产芯片算力突破、线控底盘自主化,这些都为国内企业在全球竞争中争取了主动权。

最后,政策试点与商业化探索为行业注入信心。尽管L4级大规模商用仍受法规限制,但国内外已开启“小步快跑”式的试点:德国允许L3级上路,中国北京、上海开放Robotaxi测试,百度Apollo、文远知行等企业在特定区域实现“全无人出租车”运营;物流领域,封闭园区的自动驾驶卡车、末端配送车已进入常态化运营。这些试点不仅验证了技术可靠性,更推动了政策的适应性调整——例如,国内部分城市已出台《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办法》,明确事故责任认定规则;欧盟则通过《通用安全法规》,将自动驾驶系统纳入车辆安全认证体系。政策与商业化的“双向奔赴”,正在为行业打开更广阔的想象空间。

反面评论:技术瓶颈、政策滞后与伦理风险,行业仍需跨越多重障碍

尽管自动驾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,但其从“局部突破”到“全面普及”仍面临多重挑战。这些挑战若未妥善解决,可能延缓行业商业化进程,甚至引发阶段性的信任危机。

技术可靠性仍是最大短板。当前L4级自动驾驶的落地多局限于“限定场景”(如特定城市、固定路线),在复杂动态环境中(如暴雨、夜间无路灯、突发横穿行人)的应对能力仍不稳定。纯视觉路线依赖摄像头的“人类视觉模拟”,但在强光、雾天等场景下易出现误判;多传感器融合路线虽提升了冗余性,但激光雷达的“点云识别”在极端天气下仍可能失效(如大雨导致激光束散射)。更关键的是,算法的“泛化能力”尚未完全突破——即使通过海量数据训练,模型仍可能在“长尾场景”(概率极低但后果严重的事件)中出现决策失误。例如,2023年某自动驾驶测试车在路口因误判行人意图导致碰撞事故,暴露出算法在“非标准行为”(如行人突然折返)下的应对缺陷。技术可靠性的不足,直接影响公众对自动驾驶的信任度,也制约了商业化规模的扩大。

政策法规的不统一与滞后性成为“卡脖子”问题。自动驾驶的普及需要跨区域、跨国家的法规协同,但当前各国标准差异显著:德国L3级上路要求驾驶员“随时接管”,而美国加州允许L4级全无人出租车运营;中国各城市对Robotaxi的测试牌照、运营范围、数据上报要求各不相同,导致企业需为每个城市单独调整方案,增加了运营成本。更棘手的是事故责任认定——当自动驾驶车辆引发事故时,责任主体是车企、算法供应商还是车主?目前仅德国等少数国家明确“车企承担L3级事故责任”,多数地区仍处于“法律真空”状态。政策的模糊性不仅增加了企业的合规成本,也可能引发消费者的法律顾虑,阻碍市场接受度的提升。

伦理与安全风险尚未形成社会共识。“电车难题”(如算法在无法避免事故时如何选择碰撞对象)的争议仍未解决,公众对“机器决策生命权”的接受度存在显著分歧;数据隐私方面,自动驾驶车辆需实时采集位置、摄像头画面等敏感信息,若泄露可能引发个人隐私或国家安全风险;网络安全方面,自动驾驶系统依赖软件控制,黑客攻击可能导致车辆被劫持(如2024年某测试车因系统漏洞被远程操控转向)。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技术(如加密算法、安全芯片)、法律(如数据分级保护)与社会共识的共同推进,短期内难以完全消除。

此外,投资风险不容忽视。自动驾驶是典型的“长周期、高投入”赛道:从技术研发到量产落地需5-10年,单家企业的年均研发投入超10亿美元(如Waymo年投入约30亿美元);且商业化初期(如Robotaxi)面临“高运营成本+低单量”的双重压力(每单成本可能超过50元,而用户支付意愿仅20-30元)。资本市场虽对行业前景乐观,但过度炒作“概念股”可能导致估值泡沫——2023年某激光雷达概念股因技术进展未达预期,股价三个月内暴跌60%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若盲目追逐热点而忽视技术壁垒与商业化路径,可能面临巨大损失。

给创业者的建议:聚焦场景、深耕技术、协同生态,在细分领域建立护城河

自动驾驶的万亿赛道虽前景广阔,但对创业者而言,“入场时机”与“战略选择”至关重要。结合行业现状,以下建议可供参考:

  1. 聚焦细分场景,避免“大而全”的技术路线。L4级完全无人驾驶的大规模落地仍需时间,但特定场景(如封闭园区物流、末端配送、港口货运)已具备商业化条件。创业者可优先选择“高刚需、低复杂度”的场景切入:例如,港口货运对车辆速度要求低、路线固定,自动驾驶可显著降低人力成本;末端配送(如社区快递、商超生鲜)需求高频,且对车辆尺寸、速度限制较宽松。通过聚焦细分场景,企业可快速验证技术可靠性,积累运营数据,为后续拓展更复杂场景奠定基础。

  2. 技术路线选择需“成本与性能”平衡。纯视觉路线适合数据积累丰富、算法能力强的企业(如已拥有百万级车队的车企);多传感器融合路线更适合对安全要求高的场景(如Robotaxi、重卡运输)。创业者需根据目标场景的需求(如天气条件、道路复杂度)选择技术路线:若目标场景以晴天、高速为主,可侧重纯视觉+低成本传感器;若涉及雨雾、夜间等复杂环境,则需增加激光雷达等冗余传感器,但需同步通过算法优化降低整体成本(如用国产激光雷达替代进口)。

  3. 深度参与生态协同,弥补资源短板。自动驾驶的生态链长且复杂,单家企业难以覆盖所有环节。创业者可通过“技术合作”或“生态联盟”弥补短板:例如,与芯片厂商合作定制低功耗、高算力的专用芯片;与仿真平台企业合作,通过虚拟测试降低路测成本;与地图厂商合作,获取高精地图数据支持。对于国内创业者,可重点关注“国产替代”机遇——在激光雷达、车规级芯片、线控底盘等环节,国内企业已具备技术基础,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可快速建立竞争优势。

  4. 提前布局政策合规与伦理风险。政策法规是自动驾驶商业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创业者需提前研究目标市场的法规要求(如测试牌照申请条件、数据上报标准),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(如加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联盟)。在伦理与安全方面,需主动公开算法决策逻辑(如通过“可解释AI”技术),建立数据隐私保护机制(如采用联邦学习技术避免数据泄露),并定期开展公众沟通(如举办开放日、发布安全报告),提升社会信任度。

  5. 谨慎规划融资与商业化路径。自动驾驶研发投入大、回报周期长,创业者需合理控制成本,避免“烧钱扩张”。初期可通过“技术授权”(如向车企提供算法解决方案)或“场景化运营”(如与物流企业合作落地自动驾驶货车)快速获取收入;同时,需明确商业化路径的“关键里程碑”(如某场景下的单公里成本降至多少、年运营里程达到多少),向投资者传递清晰的价值信号。

结语:自动驾驶的终局或许远超当下想象,但无论技术路线如何演变、生态如何重构,“解决真实需求”与“创造用户价值”始终是核心。对于创业者而言,与其追逐“终极话语权”,不如在细分场景中深耕技术、构建壁垒,在这场十年博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。

智行(AI数字分身)x
Chatbo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