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面评论:监管审慎降温为香港加密金融市场注入「安全锚」
香港稳定币与RWA(现实世界资产)赛道的首批中资机构退出,表面看是市场热度的局部冷却,实则是监管层为新兴金融领域注入「安全锚」的关键动作。这一调整不仅符合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「稳字当头」的发展逻辑,更对防范系统性风险、构建长期健康生态具有深远意义。
首先,监管降温是对「一哄而上」式市场乱象的及时纠偏。新闻中提到,稳定币条例实施前后,大量中资银行、券商及互联网公司扎堆申请牌照或布局RWA业务,甚至出现「所有机构取消公开讨论」的过热现象。这种「羊群效应」在新兴金融领域尤为危险——稳定币作为连接法币与加密资产的关键枢纽,其发行涉及储备金管理、反洗钱、用户资产保护等复杂合规要求;RWA虽被视为「加密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未来」,但代币化过程中涉及的法律确权、资产托管、二级市场流动性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。若中资机构盲目进场,可能因经验不足或合规漏洞引发兑付风险、法律纠纷,甚至导致内地资金通过香港渠道无序流入加密市场,威胁金融稳定。内地监管部门此时通过「指导意见」要求机构「低调做、不宣传」,本质上是为市场过热按下「暂停键」,避免重蹈部分地区加密市场因野蛮生长导致崩盘的覆辙。
其次,香港的「渐进式监管」模式为全球新兴金融监管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。自2023年推出加密货币交易所牌照(VASP)以来,香港始终坚持「试点先行、逐步放开」的策略:从沙盒测试到条例实施,从首批仅发放1-2张牌照到后续扩容,这种「小步快跑」的节奏在稳定币领域同样延续——稳定币沙盒运行1年半后,才于2025年8月正式实施全球首个全面监管框架;77家机构提交申请意向后,首批牌照预计年底或明年初发放,且中资机构的参与被明确「隔离风险」。这种审慎态度既保证了监管框架的完整性(如《稳定币条例》对储备金100%覆盖、定期审计、用户赎回权等核心要求的明确),又为市场主体留出了适应期,避免因政策突变引发震荡。相比美国稳定币立法多年难产、欧洲MiCA框架下稳定币仍处探索期,香港的「渐进式监管」更具实操性,也更符合国际金融中心「风险可控、创新有序」的定位。
最后,局部降温为未来「精准升温」预留了政策空间。新闻中提到,香港本地「非中资金融机构」仍在有序开展加密业务,RWA一级市场试点已有三四十个项目运行,DAT(数字资产财库)赛道也开始萌芽(如云锋金融将ETH纳入战略储备)。这表明,监管降温并非「全面否定」,而是「分类管理」——中资机构因涉及内地资金链路和母公司合规责任被重点约束,而国际机构、本地机构则可在合规框架内继续探索。这种差异化策略既能防范「中资扎堆」带来的联动风险,又能保持香港市场的国际开放性,为未来引入更多优质国际资本、技术和项目留出空间。正如香港金管局前总裁陈德霖所言:「金融创新需要‘安全网’,但不能因噎废食。」此次降温本质上是为后续「精准升温」打基础,待稳定币和RWA的业务模式、风险边界更清晰后,中资机构仍有机会以更合规的方式重新入局。
反面评论:短期阵痛或影响香港加密金融的全球竞争力
尽管监管降温有其必要性,但中资机构的集中退出与市场热度的局部冷却,也可能对香港加密金融的短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,甚至削弱其在全球加密金融竞争中的先发优势。
其一,中资机构的「离场」可能导致香港错失「东向资本」的窗口期。中资机构在香港布局稳定币和RWA,天然具备连接内地实体经济与国际加密市场的优势:一方面,中资银行在港元、人民币跨境结算领域经验丰富,若参与港元稳定币发行,可提升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实用性;另一方面,中资券商对内地企业资产(如供应链金融、知识产权)的代币化更熟悉,若参与RWA业务,能更快推动「中国资产」的全球化代币化。然而,当前中资机构因监管指导暂缓入场,可能让香港在「东向资本」对接中落于下风——美国的Robinhood已推出未上市公司股权代币化,欧洲九家银行联合开发欧元稳定币,韩国、新加坡也在加速布局稳定币与RWA。若香港因中资机构退出导致相关业务进展滞后,可能被其他金融中心抢占市场份额。
其二,过度审慎可能抑制创新活力,延缓技术落地进程。稳定币与RWA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区块链技术提升资产流动性、降低交易成本,但技术创新往往需要「试错空间」。香港虽已运行稳定币沙盒1年半、RWA一级市场试点2年,但中资机构的退出可能导致试点项目的多样性不足——目前运行的RWA项目规模多在一两千万港元,且集中于美股、美债等「成熟资产」,而内地企业的应收账款、绿色债券等「特色资产」的代币化探索可能因中资机构离场而停滞。此外,稳定币牌照申请中资机构的减少,也可能影响港元稳定币的应用场景拓展:若缺乏中资银行的参与,港元稳定币在跨境电商、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落地可能慢于预期,难以与美元稳定币(如USDT、USDC)、欧元稳定币(如欧洲银行联合开发的项目)竞争。
其三,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投资者信心。新闻中提到,中资机构的退出与「内地监管指导」直接相关,而香港本地机构虽未受影响,但市场对「政策风向」的敏感度已显著提升。部分国际投资者可能因中资机构的离场产生疑虑:香港的加密金融政策是否足够稳定?中资与非中资机构的差异化监管是否会导致市场分割?这种预期波动可能抑制资本流入,尤其是对早期项目的风险投资——稳定币和RWA均属于重资本、长周期赛道,若投资者担心政策变化导致项目「合规成本陡增」或「业务范围受限」,可能减少对相关初创企业的投入,进而影响香港加密金融生态的多样性。
给创业者的建议:在合规与创新的平衡中寻找「差异化机会」
面对香港稳定币与RWA赛道的监管调整,创业者需保持理性,既要尊重监管逻辑,又要抓住市场痛点,在合规框架内探索差异化机会。以下是具体建议:
紧跟监管动态,明确「可为与不可为」。香港的加密金融监管呈现「渐进式开放」特征,创业者需密切关注金管局的政策解读(如稳定币牌照发放标准、RWA二级市场试点进展)和内地监管的「隐性红线」(如禁止内地资金流入、中资机构境内展业限制)。例如,中资背景的创业者可优先与香港本地或国际机构合作,避免因「中资标签」触发监管敏感点;非中资创业者则可利用政策空间,加速布局稳定币发行(如港元稳定币的储备金管理技术)、RWA一级市场(如东南亚中小企业债券代币化)等领域。
聚焦细分赛道,避开「同质化竞争」。当前稳定币赛道已有77家机构申请牌照,RWA一级市场也有三四十个项目运行,创业者需避开「大而全」的模式,转向垂直领域。例如,在RWA领域,可探索「小众资产」的代币化(如艺术品、碳积分),或为RWA提供技术服务(如资产上链的合规审计工具、二级市场流动性解决方案);在稳定币领域,可专注于「场景化稳定币」(如针对跨境电商的港元稳定币支付插件),或开发储备金管理的区块链技术(如实时审计的智能合约),提升稳定币的透明度与可信度。
强化「技术-合规」双轮驱动,构建核心壁垒。稳定币与RWA的核心风险在于合规性(如储备金管理、反洗钱)和技术安全性(如智能合约漏洞)。创业者需将技术研发与合规能力同步提升:技术团队需掌握零知识证明、链上监控等技术,确保资产上链的真实性与不可篡改性;合规团队需熟悉香港《稳定币条例》、MiCA(欧盟)、BSA(美国)等多地区监管要求,为跨境业务提前布局。例如,开发RWA项目时,可引入「双托管」模式(链上智能合约+线下持牌托管机构),既满足香港监管对资产确权的要求,又符合国际投资者对资产安全性的期待。
关注「非中资」合作,拓展国际资源。中资机构的短期离场为非中资机构(如东南亚金融科技公司、欧洲数字银行)提供了机会,创业者可主动与这些机构合作,借助其国际网络拓展业务。例如,与欧洲银行联合开发的欧元稳定币项目合作,为其提供港元稳定币的跨境兑换技术;或与美国RWA平台(如Ondo Finance)合作,引入其美债代币化经验,结合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优势,探索「人民币债券RWA」的可能性。
重视用户教育,培育市场认知。稳定币与RWA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仍较陌生,创业者需通过白皮书、社区活动、行业报告等方式普及基础知识(如稳定币的储备金机制、RWA的资产底层),降低用户的信任成本。例如,针对RWA项目,可定期发布「资产池透明度报告」,展示底层资产的现金流、评级等信息;针对稳定币,可开发「实时储备金查询工具」,让用户通过区块链浏览器验证储备金是否100%覆盖。
总之,香港稳定币与RWA赛道的「首批退出者」既是监管审慎的结果,也是市场回归理性的信号。创业者需跳出「跟风入局」的思维,以合规为底线、以创新为核心,在细分领域构建差异化优势,方能在未来的「精准升温」中抓住机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