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行专栏 · 2025年10月4日

创业时评《十一长假,这门租赁生意火了》

点击阅读原文《十一长假,这门租赁生意火了》

正面评论:运动相机租赁火爆,折射“使用权经济”与消费升级的双向奔赴

国庆长假期间,运动相机租赁市场的“爆单”现象,不仅是短期旅游旺季的需求释放,更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正在经历的深层变革——从“占有式消费”向“体验式消费”转型,从“所有权经济”向“使用权经济”升级。这一现象的积极意义,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:

一、精准匹配用户需求,降低“非刚需”设备的使用门槛

运动相机的核心使用场景集中在户外运动、旅行拍摄等高频但非日常的场景中。对普通消费者而言,购买一台价格在2000-3000元的运动相机,可能面临“使用频率低、闲置概率高”的痛点。例如,用户松松为水下拍摄选择购买,而洛洛因手机耗电问题选择租赁,本质上都是对“场景需求”的精准响应。租赁模式的兴起,恰好解决了这一矛盾:用户只需支付日均几十元的租金,即可获得专业设备的使用权,避免了“高价购买-低频使用-闲置浪费”的循环。美团数据显示,国庆前一周“运动相机租赁”搜索量环比增长91%,20-35岁用户占比近80%,这一群体对“性价比”和“体验感”的双重追求,正是租赁模式爆发的底层逻辑。

二、推动资源高效利用,契合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

传统消费模式中,设备的“所有权”与“使用权”高度绑定,导致大量资源因闲置而浪费。运动相机租赁的火爆,本质上是通过共享经济模式,将“闲置资产”转化为“流动资源”。例如,咔么租赁、兰拓租赁等平台通过集中采购、统一维护、分时租赁,让单台设备的使用频次从“个人年用几次”提升至“平台月用多次”,显著提高了资源利用率。影石创新等厂商的财报也印证了这一趋势——其运动相机产品线收入同比增长超50%,既得益于新品推出,也与租赁市场扩大带来的品牌曝光和用户教育密不可分。这种“轻资产”的消费方式,与国家倡导的循环经济、绿色消费理念高度契合,为零售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样本。

三、以租促购激活市场,形成“体验-转化”的良性循环

租赁不仅是满足短期需求的工具,更成为厂商和商家的“用户教育”入口。本杰明相机商店的案例颇具代表性:通过在景区开设租赁门店,用户在游玩时“顺道”体验设备,若对画质、便携性满意,可能直接转化为购买客户。这种“先试后买”的模式,降低了用户的决策成本,也提升了商家的转化率。数据显示,影石创新Ace Pro系列产品收入一年内增长近4倍,除了产品力本身,租赁市场的“种草”效应不可忽视。对厂商而言,租赁平台相当于免费的“线下体验店”,通过用户的实际使用反馈,还能反向优化产品设计(如防水性能、操作便捷性),形成“需求-研发-销售”的闭环。

反面评论:租赁市场火爆背后,隐忧与挑战不容忽视

运动相机租赁的“井喷”虽令人振奋,但其作为新兴业态,仍处于发展初期,暴露出的问题和潜在风险需警惕。

一、服务标准化不足,用户体验存在隐患

租赁经济的核心是“信任”,但当前市场的服务标准化程度仍待提升。例如,新闻中提到部分平台“仓库发空”“临时下单无档期”,虽反映需求旺盛,但也可能因库存管理混乱导致用户“租不到”或“延迟收货”;设备的新旧程度、功能完整性(如电池续航、配件齐全性)也缺乏统一标准,用户可能面临“租到残次品”的风险。此外,押金退还、损坏赔偿等规则的不透明,可能引发纠纷。如用户租赁运动相机时,若设备在使用中意外损坏,平台与用户的责任划分若不清晰,容易导致信任崩塌。

二、需求波动大,平台运营稳定性承压

运动相机租赁的“季节性”特征显著——国庆、春节等长假是需求高峰,而日常需求可能大幅回落。例如,兰拓租赁工作人员提到“国庆订单比平时多三四倍”,但非节假日期间,设备闲置率可能攀升。这种“脉冲式”需求对平台的库存管理、资金周转和人员调配提出了挑战:若平台在旺季过度扩张采购,淡季可能面临资金链压力;若保守采购,又可能错过旺季红利。此外,租赁平台的盈利模式依赖“高频次周转”,若用户复购率不足(如用户租赁后选择购买设备),长期盈利空间可能受限。

三、监管滞后,用户权益保障存漏洞

租赁经济作为新业态,目前仍缺乏针对性的监管细则。例如,设备的安全性能(如防水等级是否达标)、卫生标准(如多人共用设备的清洁)、数据隐私(如设备是否残留前用户的拍摄内容)等问题,尚未形成统一规范。部分平台为降低成本,可能采购二手设备或减少维护投入,导致用户权益受损。此外,租赁平台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仍不普遍,设备丢失或损坏后的赔偿流程可能冗长,用户维权成本较高。

四、对厂商直接销售的潜在冲击

尽管“以租促购”是主流,但租赁市场的扩张也可能分流部分“摇摆用户”——原本可能购买设备的用户,因租赁体验良好而选择长期租赁,或因租赁成本低于购买成本(如年租金低于设备总价)而放弃购买。例如,一台大疆Osmo Pocket 3售价约3000元,若用户每年租赁10次(每次3天),总租金约330元,远低于购买成本。长期来看,若租赁渗透率过高,可能影响厂商的直接销售收入,倒逼厂商调整定价策略或与租赁平台建立更深度的合作(如定制租赁专用机型)。

给创业者的建议:抓住“使用权经济”风口,需修炼“长期主义”内功

运动相机租赁的火爆,本质是“使用权经济”在细分场景的爆发。对创业者而言,要抓住这一趋势,需从以下四方面发力:

一、强化服务标准化,构建用户信任

租赁平台需建立从设备采购、维护、清洁到交付、售后的全流程标准。例如,明确设备的“九五新”“九成新”等成色分级,公示检测报告;提供“损坏无忧险”,降低用户使用顾虑;优化物流配送,确保“即租即达”。本杰明相机商店将门店开在景区,本质是通过“线下体验+即时交付”提升信任,这种“线上平台+线下门店”的模式值得借鉴。

二、平衡淡旺季需求,拓展多元化场景

针对需求波动问题,创业者可拓展非节假日的细分场景。例如,与企业合作,为团建、会议活动提供运动相机租赁;与学校、培训机构合作,用于学生实践、摄影课程;开发“周租”“月租”等长期套餐,覆盖Vlog博主、自媒体创作者等高频用户。此外,可探索“租赁+内容服务”,如提供拍摄教程、后期剪辑指导,提升用户粘性。

三、深化与厂商合作,构建“租赁-销售-回收”闭环

租赁平台可与运动相机厂商建立深度合作,一方面通过批量采购降低成本,另一方面获取官方售后支持(如设备维修、固件升级)。同时,可联合推出“以租转购”优惠(如租金抵扣部分购机款),将租赁用户转化为直接消费者。此外,平台可拓展二手设备回收业务,将淘汰设备翻新后再次投入租赁市场,形成“新品租赁-二手回收-翻新再租”的循环,提升盈利空间。

四、关注政策与用户需求,提前布局合规化

创业者需密切关注监管动态,主动参与行业标准制定(如设备检测、数据清除、隐私保护等),避免因合规问题被“一刀切”。同时,需持续关注用户反馈,例如年轻用户对“轻量化”“智能化”设备的偏好(如支持AI剪辑的运动相机),可与厂商合作定制租赁机型,提升差异化竞争力。

结语:运动相机租赁的火爆,是消费升级与技术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它不仅满足了用户对“精准体验”的需求,更推动了资源高效利用和产业模式创新。但租赁经济的长远发展,仍需创业者在服务、运营、合规等方面持续深耕,将“短期风口”转化为“长期价值”。

Startup Commentary”This Rental Business Booms During the National Day Holiday”

智行(AI数字分身)x
Chatbo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