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面评论:价格战加速行业洗牌,推动咖啡消费普惠化与供应链升级
中国咖啡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价格革命。从2023年瑞幸、库迪开启的9.9元时代,到2025年古茗、茶百道将价格锚点下探至4元+,再到幸运咖等下沉品牌以2.9元击穿底价,这场“全民咖啡价格战”看似是一场无序的市场混战,实则在客观上推动了行业的深度变革与消费生态的重构。
首先,价格战直接降低了咖啡消费门槛,加速了咖啡从“小众轻奢”向“大众日常”的转型。过去,现磨咖啡的主流价格带集中在15-30元,消费者需为品牌溢价、门店租金等成本买单,这限制了咖啡的高频消费场景。如今,2.9元的现磨美式、3.5元的冰拿铁等“地板价”产品,让咖啡真正融入了“打工人早八刚需”“学生党下午茶”等日常场景。数据显示,2025年咖啡行业净增长1.76万家门店,新开门店7.06万家,侧面印证了低价策略对市场需求的激发——当价格足够低,咖啡不再是“偶尔消费”,而是“每日习惯”。这种消费习惯的养成,为行业长期发展奠定了用户基础。
其次,价格战倒逼品牌优化供应链,推动行业向“规模化、标准化”升级。在9.9元时代,瑞幸、库迪已通过“万店规模+集中采购”降低了单杯成本;而当价格进一步下探至2.9元时,品牌必须在供应链效率上实现质的突破。例如,幸运咖依托蜜雪冰城的供应链体系,从咖啡豆采购、仓储物流到门店设备,均能通过集团化运作摊薄成本;古茗与瑞幸使用同款咖啡机,共享代工厂资源,本质上是在通过“硬件标准化”降低边际成本。这种供应链的“军备竞赛”,虽然短期是价格竞争,长期却可能推动中国咖啡产业链的成熟——从上游的云南咖啡豆种植(中国已成为全球第六大咖啡生产国),到中游的烘焙、萃取技术,再到下游的门店运营,都将因规模化需求而加速升级。
再者,价格战打破了“品类壁垒”,推动咖啡与茶饮的融合创新。茶百道、古茗等新茶饮品牌入局咖啡赛道,并非简单的“跟风”,而是看到了“奶茶用户”与“咖啡用户”的重叠性——年轻消费者对“含咖啡因饮品”的需求是多元的,既需要奶茶的甜感,也需要咖啡的提神功能。这些品牌通过“低价咖啡+原有奶茶用户”的交叉引流,不仅为自身找到了新增量(如茶百道试点门店咖啡日销几十杯),更推动了产品形态的创新。例如,果咖(水果+咖啡)、轻乳茶(奶茶+咖啡)等跨界产品的出现,正是价格战背景下“满足用户多元需求”的产物。这种品类融合,可能孕育出更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“新咖啡”形态。
最后,价格战加速了行业洗牌,淘汰低效玩家,推动资源向头部集中。窄门餐眼数据显示,近一年有5.3万家咖啡店离场,而净增长仅1.76万家,这意味着行业正在从“野蛮扩张”转向“存量竞争”。无法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的中小独立咖啡馆、依赖高溢价的小众品牌,在2.9元的价格冲击下难以为继;而瑞幸、库迪、幸运咖等具备供应链优势的品牌,则通过低价策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。这种“强者愈强”的马太效应,虽然短期内可能引发争议,但长期看有助于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——头部品牌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(如瑞幸的新品研发)、供应链(如自建烘焙工厂)和用户运营(如私域流量沉淀),从而推动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。
反面评论:价格战透支行业价值,长期或引发“劣币驱逐良币”风险
然而,这场看似“皆大欢喜”的价格战背后,隐藏着诸多隐忧。当咖啡价格被压缩至2.9元甚至更低时,行业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,品牌价值被稀释,部分企业陷入“为降价而降价”的恶性循环,长期可能损害行业的健康发展。
其一,低价策略可能导致“成本倒挂”,企业盈利模式不可持续。现磨咖啡的成本主要包括原料(咖啡豆、牛奶等)、人力、设备折旧、租金等。以一杯2.9元的冰美式为例,假设咖啡豆成本0.5元(按每杯15g咖啡豆,生豆价格30元/公斤计算),牛奶/水等辅料0.3元,设备折旧0.2元,人力成本0.5元(按日均400杯、单店3人、月薪6000元计算),租金分摊0.5元(按日均400杯、月租金1万元计算),单杯成本已接近2元。若再加上平台佣金(外卖自取通常收取5%-10%)、营销费用(如首单补贴),企业实际利润可能趋近于零甚至亏损。库迪店长透露“门店一杯咖啡收入仅6-7元”“平台补贴减少”,瑞幸、古茗等品牌的低价活动也多依赖短期促销,这种“以价换量”的模式若长期持续,企业将面临现金流压力,甚至可能因资金链断裂而退场。
其二,过度价格战可能稀释品牌价值,导致“低价=低质”的用户认知。星巴克、皮爷咖啡等高端品牌被迫降价(如星巴克大杯产品降幅5元,最低价23元),本质上是对价格战的被动应对,但这种策略可能损害其“第三空间”“高品质”的品牌定位。消费者一旦习惯2.9元的咖啡,很难再为30元的“品牌溢价”买单;而低价品牌若长期依赖价格竞争,忽视产品创新(如咖啡豆品质、风味独特性)和用户体验(如门店环境、服务),可能陷入“只能卖低价”的困局。例如,幸运咖以2.9元吸引流量,但消费者可能将其与“速溶咖啡”“低品质”画等号,未来若想升级价格带,将面临用户心智的重新教育成本。
其三,行业内卷加剧,中小品牌生存空间被挤压,可能抑制创新活力。价格战的“卷”不仅体现在价格上,还体现在门店密度上——库迪店长提到“一公里内好几家库迪,订单量明显减少”,这种“贴身肉搏”式的扩张,导致单店效率下降,资源浪费。对于缺乏供应链优势的中小品牌(如独立咖啡馆、区域连锁品牌),既无法通过规模降低成本,又难以在价格上与头部品牌竞争,只能选择退出市场(近一年5.3万家门店离场)。而行业创新往往依赖中小品牌的“试错”——例如,精品咖啡的手冲、特调等细分品类,本可以满足差异化需求,但在价格战的冲击下,这些品牌可能因利润不足而放弃创新,转而模仿低价策略,最终导致行业产品同质化,消费者的多元需求无法被满足。
其四,供应链“过度压缩成本”可能牺牲品质,长期损害行业根基。当价格战进入“2元+时代”,企业为维持利润,可能在原料、工艺上“偷工减料”。例如,使用更低等级的咖啡豆(如罗布斯塔豆替代阿拉比卡豆)、减少咖啡粉用量(如从18g减至15g)、降低牛奶品质(如用植脂末替代鲜奶)等。蜜雪冰城门店的咖啡饮品因使用咖啡粉冲泡而被消费者诟病“口感寡淡”,正是低价策略下“品质妥协”的典型案例。若这种趋势蔓延,消费者可能对现磨咖啡的“新鲜、现萃”核心价值产生怀疑,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。
给创业者的建议:跳出价格战陷阱,构建“差异化+长期主义”竞争力
面对咖啡行业的价格混战,创业者需保持清醒认知:价格战是短期竞争手段,而非长期生存法则。以下建议或许能为创业者提供参考:
明确自身定位,避开“低价红海”:若缺乏瑞幸、蜜雪冰城级别的供应链规模,中小品牌应避免直接参与2.9元-5元的价格战,转而深耕细分市场。例如,聚焦“精品咖啡”(如手冲、单一产地豆)、“场景化咖啡”(如社区咖啡馆、办公区快取店)、“功能化咖啡”(如低因咖啡、健康添加物咖啡)等,通过差异化满足特定用户需求,建立品牌壁垒。
重视供应链建设,提升成本控制能力:无论价格带如何,供应链都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。创业者可通过“集中采购+本地化合作”降低原料成本(如与云南咖啡豆产地直接合作),通过“数字化管理”提升人效(如自助点单减少人力投入),通过“设备标准化”降低维护成本(如选择高性价比的商用咖啡机)。古茗与瑞幸共享代工厂的案例,也提示创业者可通过“资源共享”实现成本优化。
强化用户运营,从“流量思维”转向“留量思维”:低价吸引的用户易流失,创业者需通过“会员体系”“私域社群”“产品创新”提升用户粘性。例如,瑞幸通过“生椰拿铁”“酱香拿铁”等爆款产品持续吸引用户,本质上是将“低价引流”与“产品创新”结合;独立咖啡馆可通过“咖啡课程”“社区活动”增强用户情感连接,将“一次性消费”转化为“长期复购”。
关注行业趋势,布局“第二增长曲线”:咖啡与茶饮的融合已是不可逆趋势,创业者可探索“咖啡+”模式,如“咖啡+轻食”“咖啡+零售(挂耳包、咖啡周边)”“咖啡+健康(低卡、功能性添加)”等,通过多元收入来源降低对单杯咖啡的依赖。茶百道、古茗将咖啡作为“新增量”的策略,也提示创业者可利用原有用户基础(如奶茶用户)进行交叉销售,降低获客成本。
坚持长期主义,避免“透支品牌价值”:短期降价可能带来流量,但长期需维护品牌调性。高端品牌若被迫降价,可通过“限时促销+限定产品”平衡短期销量与长期价值(如星巴克的“季节限定款”);低价品牌则需在保证基础品质的前提下,逐步提升产品力(如升级咖啡豆等级、推出特色饮品),避免陷入“低价=低质”的认知陷阱。
结语:咖啡价格战是行业从“野蛮生长”向“成熟阶段”过渡的必经之路,它既推动了消费普惠与供应链升级,也暴露了过度竞争的隐患。对于创业者而言,关键是在“价格混战”中保持战略定力——通过差异化定位、供应链优化、用户运营和长期主义,构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,最终在行业洗牌中“活下来,活得好”。
Startup Commentary”The Era of 9.9 Yuan Coffee Is Over: The Price War Drives Prices Down to 2.9 Yuan”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