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正面评论:“服务减法”模式精准破局,为困境中的民航业提供差异化生存样本
2025年国庆黄金周,民航业再次陷入“旺丁不旺财”的尴尬——出行人次创历史新高,但国有三大航仍未摆脱亏损泥潭。然而,春秋航空却以“最抠门航司”的姿态逆势盈利,上半年净利润11.69亿元、净利润率超10%的成绩,不仅在行业寒冬中独树一帜,更验证了“极致低成本”商业模式的强大生命力。
春秋航空的成功,本质是对“消费趋势”与“行业痛点”的双重精准捕捉。当前消费市场的核心特征是“价格敏感型需求主导”:尽管旅游需求旺盛,但消费者更倾向于“用更低成本满足基础出行需求”,宁可睡帐篷、搭车也不愿为溢价服务买单。春秋航空的“服务减法”策略,恰好契合了这一趋势——取消免费餐食、拆分行李托运等附加服务、主打直销降低分销成本、高频次使用红眼航班降低起降费用,每一项举措都围绕“降低基础票价”展开,用“不提供非必要服务”的方式,将成本优势转化为价格优势,最终以“低价”吸引海量用户,再通过高客座率和航班利用率实现规模盈利。
这种模式的高效性在财务数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对比国有三大航,春秋航空的单位座公里成本显著更低:三大航因提供免费餐食、高比例分销(依赖OTA平台)等传统服务,2024年仅东航和南航的餐食费用就分别高达42.27亿元和44.06亿元;而春秋航空通过取消免费餐食,直接省去了这部分刚性支出,同时官网直销比例超90%,大幅减少了分销佣金(传统航司分销成本通常占营收的8%-10%)。此外,红眼航班的高频使用(非黄金时段起降费用更低)进一步压缩了运营成本。这些“抠门”细节的叠加,最终让春秋航空在票价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情况下,仍能保持10%以上的净利润率,甚至逼近全球航空巨头达美航空的运营效率。
更重要的是,春秋航空为深陷“内卷”的民航业提供了差异化破局思路。当前民航业的核心矛盾是“供给过剩”与“需求价格敏感”的双重挤压——全行业41家客运航司分散竞争,叠加高铁在1900余条线路上的直接竞争,传统航司只能通过“以价换量”维持市场份额,却陷入“增收不增利”的死循环。而春秋航空通过“低成本+高周转”的轻资产模式,避开了与全服务航司的正面竞争,在“追求性价比”的细分市场中建立了护城河。这种“错位竞争”策略,不仅为自身赢得了生存空间,也为行业提供了“不依赖高端服务溢价,而是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盈利”的新范式。
反面评论:过度“服务减法”暗藏口碑隐患,低价模式的可持续性面临多重挑战
尽管春秋航空的“低成本”模式在财务上表现亮眼,但其背后的隐忧同样值得警惕。从用户体验到行业竞争,从品牌信任到政策环境,多重挑战可能制约其长期发展。
首先,“服务减法”的边界若把握不当,可能损害用户体验与品牌口碑。春秋航空将餐食、行李托运、毛毯等传统航司的“标配服务”拆分为“付费项目”,虽降低了基础票价,但部分乘客因飞行时间较长或临时需求(如带儿童出行)不得不额外付费,最终实际支出可能超过预期。黑猫投诉平台显示,春秋航空的投诉量高达14612条,主要集中在“隐形收费”“服务缩水”等问题上。例如,有乘客反映“购买低价票后,托运行李费用比机票本身还贵”“3小时航程无免费餐食,机上售卖食品价格偏高”等。这种“低价吸引+附加收费”的模式,短期内可能通过信息差实现盈利,但长期来看,若用户形成“低价=隐性高成本”的认知,反而会损害品牌信任度,削弱复购率。
其次,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可能挤压春秋航空的生存空间。当前国内航空业集中度较低(前四大航司仅占47%市场份额),全服务航司为争夺市场份额,已开始效仿“降价抢客”策略。例如,国有三大航在亏损压力下,可能通过压缩部分服务(如减少头等舱比例、降低餐食标准)降低票价,与春秋航空直接竞争。此外,随着民航局推动“反内卷”政策(如《航空客运自律公约》限制低价倾销),行业整体票价可能趋于稳定,但春秋航空的“低价标签”若无法与其他航司形成显著差异,其核心竞争力将被削弱。
再次,“低成本”模式的扩张存在天花板。春秋航空的盈利高度依赖“高客座率”和“高航班利用率”,但国内热门航线的时刻资源有限,红眼航班的增长空间也受机场运营时间限制。若未来需要开拓新航线或增加运力,可能面临更高的起降费用和营销成本,导致单位成本上升。此外,消费者对“低价”的需求虽强,但对“基础服务底线”的要求也在提升——例如,乘客可以接受无免费餐食,但无法接受航班频繁延误、机上卫生条件差等问题。若春秋航空为控制成本过度压缩必要服务(如减少机组人员、降低飞机维护频率),可能引发安全隐患或服务质量下滑,最终反噬品牌。
给创业者的建议:在“成本控制”与“用户体验”间寻找动态平衡
春秋航空的案例为创业者提供了多维度的启示,核心在于如何在“低成本”与“用户价值”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点。结合其经验与挑战,建议如下:
精准定位目标用户,明确“服务减法”的边界:春秋航空的成功源于对“价格敏感型用户”的精准捕捉。创业者需先明确目标用户的核心需求(如“基础出行”而非“高端体验”),再围绕这些需求做“服务减法”——只保留用户最在意的核心功能(如准点率、基础安全),砍掉非必要的附加服务(如豪华餐食)。同时,需通过用户调研明确“服务底线”,避免因过度压缩成本导致体验崩塌。
以“透明化”化解“隐性收费”争议:春秋航空的投诉多源于“附加收费不透明”。创业者若采用“基础低价+可选付费”模式,需在用户决策前明确告知所有可能产生的费用(如行李托运、选座费等),避免信息差引发的信任危机。例如,可通过官网/APP的“费用明细页”提前展示所有附加服务价格,或推出“套餐式定价”(如“经济舱+20kg行李”“经济舱+简餐”),让用户自主选择。
通过“效率提升”而非“单纯压缩成本”实现盈利:春秋航空的“低成本”并非依赖偷工减料,而是通过“高直销比例”“红眼航班利用”等效率优化手段实现。创业者应聚焦“运营效率”的提升,例如通过数字化工具降低获客成本(如春秋的高直销比例)、优化供应链减少浪费(如精准控制机上餐食库存),而非简单削减必要服务或降低产品质量。
构建“差异化壁垒”应对竞争:面对全服务航司的“降价跟进”,春秋航空需强化自身的差异化优势。例如,可通过“高频次短途航线”“与旅游平台深度绑定”(如春秋集团的旅行社资源)形成“出行+旅游”的生态闭环,或在“准点率”“行李运输效率”等用户痛点上建立优势,让“低价”与“可靠服务”共同成为品牌标签。
关注政策与行业趋势,保持模式灵活性:民航业的“反内卷”政策可能改变行业价格体系,创业者需保持对政策的敏感度,及时调整策略。例如,若未来行业整体票价回升,春秋航空可适当提升基础服务标准(如提供免费简餐),在“低价”与“体验”间重新平衡;若政策限制低价竞争,则需通过“增值服务”(如会员权益、优先登机)提升用户粘性,避免陷入“价格战”泥潭。
结语:春秋航空的“服务减法”模式,是消费理性化与行业内卷背景下的一次成功突围,但其经验的可复制性取决于对“用户需求”与“成本效率”的精准把控。对创业者而言,“低价”从来不是目的,而是通过“成本优化”为用户创造价值的手段——只有在“让用户觉得便宜”和“让企业持续盈利”之间找到动态平衡,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走得更稳更远。
Startup Commentary”The Secret of Spring Airlines’ Profit: There Is No Free Lunch in the Sky”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