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正面评论:网络分账崛起重构电影产业生态,中小项目迎来生存新机遇
2025年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显著变化,是院线电影与网络分账的深度绑定——从《大风杀》以3200万+网络分账远超院线收益,到《毕正明的证明》凭借网络点播实现“降维打击”,再到《脱缰者也》《无名之辈2》等不同体量影片通过网络分账“回血”,这一现象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式进入“双渠道收益”时代。这种转变不仅是市场压力下的被动选择,更是产业升级的主动探索,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。
首先,网络分账打破了传统院线的“垄断性收益”,为电影产业拓宽了生存空间。长期以来,中国电影对院线票房的依赖度极高,中小体量影片若无法在院线上映期内达到“过亿票房”,往往面临亏损风险。例如新闻中提到,1000-3000万成本的项目需过亿票房才能回本,但《大风杀》仅通过网络分账就实现3200万收益,直接将回本门槛从“院线3000万票房”压低至更低水平。这种收益模式的多元化,本质上是向好莱坞成熟模式的靠拢——好莱坞大片的院线收益通常仅占总收益的1/3,其余来自流媒体、衍生品、海外版权等。中国电影通过网络分账补上了“流媒体收益”这一关键拼图,使得中小项目的投资风险大幅降低,片方更敢于启动开发,行业生态的“造血能力”得以提升。
其次,网络分账激活了“优质内容”的长尾价值,推动电影从“一次性消费”转向“持续变现”。传统院线电影的生命周期集中在1-2个月的上映期内,票房表现基本决定了收益上限;而网络平台的“点播分账”模式(如爱奇艺的“院线电影分账合作模式”)允许影片长期在线上平台留存,通过用户付费点播持续产生收益。例如《毕正明的证明》在院线上映的同时登陆网络,既保留了院线的“仪式感消费”,又通过网络覆盖了错过影院档期、偏好居家观影的用户,形成“双轨流量”。这种模式下,优质内容的价值不再受限于院线排片和档期竞争,而是通过网络的“无限货架”实现长尾传播,甚至可能因口碑发酵在网络端迎来“第二春”,如《脱缰者也》因风格化在院线遇冷,却在网络端凭借精准受众群体获得1100万分账,正是内容长尾价值的典型体现。
最后,网络分账加速了电影产业的“去泡沫化”,倒逼内容回归本质。过去几年,部分电影因过度依赖院线票房,陷入“高成本、高宣发、高风险”的恶性循环,甚至出现“为票房而拍”的内容异化现象(如堆砌流量明星、忽视剧本质量)。而网络分账的崛起,让片方不得不重新评估项目的“内容适配性”:网络观众更注重“观看门槛低、情绪价值高”的内容,这迫使片方在立项阶段就更关注故事内核、类型创新和观众共鸣,而非单纯追求大制作、大卡司。例如《大风杀》作为中小体量类型片,凭借紧凑的叙事和强类型化在网络端突围,正是内容回归“观众需求”的结果。这种趋势下,电影产业的资源将向“高性价比内容”倾斜,推动行业从“规模扩张”转向“质量升级”。
反面评论:网络分账的“双刃剑”效应,产业格局或面临深层冲击
尽管网络分账为电影产业注入了新活力,但其背后的隐忧同样值得警惕。这种“院线电影网大化”的趋势,本质上是院线市场低迷的被动应对,若过度依赖网络分账,可能引发创作导向偏移、产业格局失衡等问题。
其一,“被动选择”的底色可能削弱电影的“仪式感”与艺术价值。电影作为“第七艺术”,其魅力不仅在于内容本身,更在于影院的“公共空间”属性——大银幕、环绕声、集体观影的沉浸感,是网络端无法替代的。但当前网络分账的爆发,很大程度上是因院线市场分化加剧:头部大片(如《哪吒2》《南京照相馆》)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,中小影片在院线上映期内难以获得排片和关注,被迫转向网络“兜底”。这种“退而求其次”的策略,可能导致主创团队对“院线属性”的重视度下降——当网络分账足以覆盖成本时,片方可能不再追求影院的“视听升级”,转而降低制作标准(如减少特效投入、简化场景设计),长此以往,电影的“仪式感”将被消解,艺术探索空间也可能被压缩。例如新闻中提到的《脱缰者也》,作为大导演曹保平的风格化作品,本应在院线上获得更多艺术讨论,却因票房不佳被迫依赖网络分账,这种“艺术表达与市场回报”的错位,可能打击创作者的积极性。
其二,“网感化”创作导向可能导致内容同质化,挤压类型多样性。网络观众的偏好具有明确的“即时满足”特征:短平快的叙事节奏、强冲突的情节设计、贴近现实的情感共鸣,是网络电影的“流量密码”。当片方发现网络分账收益可观时,可能会在项目开发阶段主动迎合这种偏好,导致电影内容向“网感”倾斜——例如减少文艺片、实验性电影的投入,增加悬疑、喜剧、现实题材等“网络适配型”内容。这种趋势虽能在短期内提升网络分账收益,但长期可能导致电影类型的单一化。例如《无名之辈2》作为前作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续集,因未能延续“接地气”的风格而在院线遇冷,却在网络端通过“下沉叙事”获得分账,这种“成功案例”可能进一步强化片方对“网感”的依赖,最终形成“网络观众偏好→片方迎合→内容趋同”的恶性循环,削弱电影的艺术多样性。
其三,网络分账的“生态不确定性”可能影响产业长期健康。当前网络分账的爆发,依赖于平台的分账规则(如爱奇艺的“院线电影分账合作模式”)和用户付费习惯的养成,但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仍存疑。一方面,平台的分账比例、结算规则可能随市场竞争调整(如未来若多家平台争夺内容,可能抬高分账成本;若平台收缩内容投入,分账比例或下降);另一方面,用户对“付费点播”的接受度存在上限——当网络端电影数量激增,用户可能因选择过载而降低付费意愿,导致单部分账收益下滑。此外,网络分账与院线分账的“时间差”也可能引发矛盾:若片方为快速回收成本提前网络上线,可能影响院线排片(如《毕正明的证明》同步院网发行,可能导致影院因“内容外流”减少排片),最终形成“院网互斥”的负面循环。
给创业者的建议:平衡“双渠道”策略,以内容为核心构建抗风险能力
面对院线电影“网大”化的趋势,电影创业者需保持清醒认知:网络分账是“生存工具”而非“终极目标”,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仍在于内容质量。结合当前市场变化,以下建议可供参考:
提前规划“双渠道发行”策略,明确内容适配性:在项目开发阶段,需结合成本、类型、受众等因素,预判院网双渠道的收益潜力。例如中小成本的类型片(悬疑、喜剧)更适合“院网同步”或“院线下映后快速转网”,利用网络的长尾效应提升收益;而强视听体验的大片(如科幻、动作)仍需以院线为核心,通过影院的“仪式感”最大化首波收益,网络端可作为“补充”。同时,需关注平台的分账规则(如分账周期、用户付费模式),选择与项目类型匹配的平台合作(如爱奇艺、腾讯视频的用户偏好略有差异)。
平衡“网感”与“艺术性”,避免内容异化:网络分账的核心是“用户付费”,但用户付费的底层逻辑是“内容价值”,而非单纯迎合流量。创业者需在“满足网络观众需求”与“保持艺术表达”之间找到平衡。例如,可通过强类型化叙事(如紧凑的节奏、明确的冲突)提升网络适配性,同时在细节中融入作者表达(如人物深度、社会观察),避免内容沦为“流量工具”。参考《大风杀》的成功经验:其类型化的悬疑主线吸引网络观众,而对社会现实的隐喻又赋予内容深度,最终实现“商业性与艺术性”的双赢。
控制成本结构,提升“抗风险能力”:网络分账的核心优势是“降低回本门槛”,但创业者需避免因“分账兜底”而盲目抬高成本。建议根据目标分账收益反向规划成本:例如若预期网络分账为2000万,院线分账为1000万,总成本应控制在3000万以下(预留宣发等费用),避免因成本过高导致“双渠道收益仍亏损”。此外,可通过“模块化制作”降低成本(如复用场景、选择性价比高的演员),将更多资源投入剧本打磨和后期制作,提升内容质量。
关注数据反馈,动态调整发行策略:网络平台的“用户行为数据”是宝贵的决策依据。创业者可通过平台提供的点播率、完播率、用户画像等数据,分析内容的优缺点,并据此调整宣发策略(如针对高完播率的观众群体精准投放)或后续项目的开发方向(如强化用户偏好的类型元素)。例如《毕正明的证明》在网络端的高完播率可能与其“社会派推理”的类型有关,创业者可据此加大同类题材的开发。
探索“衍生价值”,构建IP生态:网络分账不仅是“一次性收益”,更是IP孵化的起点。创业者可通过网络端的用户互动(如评论、二创)挖掘IP的衍生潜力,例如开发同名小说、漫画、短剧,或推出周边产品(如角色手办、电影原声专辑),将单一电影的收益扩展为“IP生态收益”。例如《无名之辈》系列可通过网络端的高热度,开发衍生短剧或番外篇,进一步放大IP价值,降低对单一分账模式的依赖。
结语:2025年的“网络分账崛起”,既是中国电影应对市场分化的“生存智慧”,也是产业向“多渠道收益”转型的关键一步。对于创业者而言,需以“内容为核心”,在利用网络分账优势的同时,警惕“网感化”带来的内容异化风险,最终通过“双渠道协同”与“IP生态构建”,推动中国电影走向更健康、更可持续的未来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