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行专栏 · 2025年10月30日

创业时评《讨好年轻人,布局多品牌,海澜之家困在转型中?》

点击阅读原文《讨好年轻人,布局多品牌,海澜之家困在转型中?》

正面评论:多维度转型释放积极信号,传统品牌焕新初显成效

作为曾经的“男装第一股”,海澜之家在面临市场环境变化和年轻消费者审美迁移的双重压力下,并未选择固守“爹系品牌”标签,而是以“破圈”为核心目标,展开了一场覆盖品牌、渠道、资本的系统性转型。尽管转型尚未完全成功,但其多维度的探索已释放出积极信号,为传统服饰品牌的年轻化升级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样本。

首先,年轻化营销的创新尝试有效提升了品牌活力。从邀请曹骏、曾舜晞等新生代明星代言,到与“十个勤天”合作助农直播(全平台观看量突破1.4亿次),再到董事长周立宸亲自下场玩梗打造个人IP,海澜之家的营销动作已从传统的“硬广灌输”转向“情感共鸣”。这种“接地气”的直播模式不仅吸引了年轻粉丝关注(抖音官方账号粉丝达570万),更打破了消费者对其“中老年男装”的刻板印象。例如,有年轻用户反馈“没想到海澜之家直播这么有意思”,这表明品牌与年轻人的沟通效率正在提升。

其次,渠道结构优化强化了终端控制力。海澜之家“增直营、减加盟”的策略(2025年上半年直营门店占比提升至29.12%,加盟门店净减少174家),本质上是对“轻资产加盟模式”的修正。过去,其加盟模式虽降低了扩张成本,但也导致终端门店风格、服务标准参差不齐,难以传递统一的品牌形象。通过增加直营门店,海澜之家能够更直接地把控产品陈列、用户体验和价格体系(全国统一价策略),为品牌高端化和年轻化提供了落地载体。

再者,多品牌矩阵的布局为增长注入新动能。尽管主品牌仍占营收的72.58%,但其旗下女装品牌OVV(定位高端,入驻核心商圈)、童装品牌英氏等新业务的营收同比增长65.57%,已初步展现“第二曲线”的潜力。例如,OVV在北京颐堤港、合生汇等商圈与江南布衣等同台竞争,其高单价(大衣超3000元)和独立设计团队(上海设设计部)的配置,显示出海澜之家对细分市场的野心。这种“主品牌稳基本盘+新品牌拓增量”的策略,符合服饰行业“多品牌集团化”的发展趋势。

最后,线上渠道与资本运作的协同为转型提供支撑。2025年上半年,海澜之家线上收入达23.08亿元(同比增长4.36%),主品牌抖音旗舰店多次登顶品类销售榜,证明其在直播电商领域已建立一定优势。同时,赴港IPO计划若成功,将为其全球化布局(2025年上半年海外营收仅1.78%)和供应链升级提供更充足的资金支持,进一步打开增长想象空间。

反面评论:转型痛点未破,海澜之家的“年轻化”仍需跨越多重障碍

尽管海澜之家的转型动作密集且方向明确,但其核心问题——如何真正赢得年轻消费者的认可,以及如何解决高库存、低效率的运营模式——尚未得到根本改善。从当前数据和市场反馈看,转型仍面临多重挑战,甚至存在“为转型而转型”的隐忧。

其一,年轻化策略的实际转化效果有限。尽管营销端吸引了年轻群体的关注,但产品端的“代际割裂”依然明显。例如,黑鲸作为主打年轻潮流的子品牌,其天猫旗舰店销量最高商品月销仅16件,北京等一线城市甚至无线下门店;线下主品牌门店的顾客仍以“给长辈购买”的年轻人为主,同龄人主动购买意愿极低。一位25岁消费者直言“身边同龄人不会买海澜之家”,核心原因在于产品设计陈旧(主推夹克、冲锋衣等传统男装品类)、价格高于快时尚品牌(卫衣200-300元无折扣),未能满足年轻人对“潮流、性价比、个性化”的需求。

其二,多品牌发展失衡,主品牌增长乏力加剧整体压力。2025年上半年,主品牌“海澜之家系列”营收同比下滑5.86%,而新品牌虽增速快但占比仅13.35%,短期内难以弥补主品牌的下滑缺口。更关键的是,多品牌矩阵的协同效应尚未显现:OVV定位高端女装,英氏聚焦童装,黑鲸主打潮流男装,各品牌分属不同公司(独立管理系统、设计团队分离),导致资源分散,难以形成集团化的设计、供应链和品牌势能。

其三,高库存与低效供应链成为转型“绊脚石”。2025年上半年,海澜之家库存规模达102.55亿元(占净资产57.83%),周转天数323天(快时尚品牌仅80-100天),远超行业健康水平。其根源在于供应链模式的落后:仍采用传统“大批量、季节性订货”模式(提前数月生产),而快时尚品牌的“小单快反”(初始小批量生产,根据销售数据快速补货)已成为行业主流(如Zara季前生产仅10%-15%)。此外,海澜之家的“可退货”模式虽转移了部分风险,但剪标尾货流入灰色市场(供应商低价抛售),不仅扰乱正价销售体系,更损害品牌价值。

其四,重营销轻研发的投入结构难以支撑长期竞争力。2025年上半年,海澜之家销售费用高达24.72亿元(占营收21.37%),但研发费用占比不足1%。这种“重流量、轻产品”的策略短期内可能提升销量,但长期来看,设计能力不足(款式陈旧、难以匹配年轻审美)会导致用户复购率低,进一步加剧库存压力。例如,设计岗招聘“学历卡得严、现场手绘测试通过率低”,反映出其设计团队的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。

其五,组织管理能力滞后制约转型效率。线上业务(如直播)作为转型关键阵地,却面临“人员流动频繁、刚过试用期就离职”的困境,暴露出运营管理的不成熟;新品牌(如OVV)虽独立运营,但设计、供应链等核心能力尚未形成壁垒,更多依赖主品牌的资金支持而非内生增长。这种“组织能力短板”若不解决,即使投入更多资源,转型效果也将大打折扣。

给创业者的建议:从海澜之家转型看传统品牌焕新的关键路径

海澜之家的转型实践为传统品牌的年轻化升级提供了重要启示。对于创业者而言,在品牌转型过程中,需重点关注以下几点:

  1. 产品力是年轻化的核心,避免“营销热、产品冷”陷阱。海澜之家的案例表明,单纯依靠明星代言、直播流量吸引年轻用户,若产品设计、价格带不符合其需求(如黑鲸的低销量、主品牌的高定价),最终难以实现转化。创业者需深入调研目标用户(如Z世代)的审美偏好、消费场景和价格敏感度,将用户需求融入产品设计(如增加潮流元素、简化传统版型),同时通过供应链优化控制成本(如小单快反降低库存风险),实现“产品-用户”的精准匹配。

  2. 优化供应链模式,从“规模驱动”转向“效率驱动”。传统品牌的高库存问题(如海澜之家周转323天)本质上是供应链低效的结果。创业者需摒弃“大批量生产”的惯性思维,借鉴快时尚“小单快反”模式:通过数字化工具(如销售数据实时监控)快速识别市场趋势,与供应商建立灵活合作机制(如分批次生产、快速补货),减少“预判失误”导致的库存积压。同时,避免依赖“剪标退货”等短期风险转移策略,以免损害品牌长期价值。

  3. 平衡营销与研发投入,构建“产品-品牌”双轮驱动。海澜之家“销售费用占比21%、研发不足1%”的投入结构,反映出部分企业“重流量、轻产品”的短视。创业者需意识到,营销能解决“认知问题”,但研发和设计才能解决“认可问题”。建议将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行业平均水平(服饰行业约3%-5%),同时通过外部合作(如设计师联名、趋势机构合作)快速提升设计能力,形成差异化的产品竞争力。

  4. 加强组织能力建设,避免“新业务旧管理”的内耗。海澜之家新品牌(如OVV)独立运营但管理分散、直播团队高离职率等问题,本质是组织能力未能匹配业务扩张需求。创业者在拓展新品牌或新业务时,需同步构建适配的组织架构(如独立的设计、运营团队)、激励机制(如业绩绑定、股权分红)和人才培养体系(如内部轮岗、外部引进),确保新业务从“输血”转向“造血”。

  5. 审慎推进多品牌布局,聚焦“协同效应”而非“数量扩张”。海澜之家多品牌矩阵(男装、女装、童装)虽覆盖全品类,但各品牌间缺乏协同(设计、供应链、用户流量未打通),导致资源分散。创业者在布局多品牌时,需优先考虑品牌间的关联性(如用户群体重叠、供应链共享),通过集团化管理整合资源(如共享设计中心、物流体系),形成“1+1>2”的协同效应,而非简单复制主品牌模式。

总之,传统品牌的年轻化转型是一场“持久战”,需从产品、供应链、组织、资本等多维度协同推进。海澜之家的尝试虽未完全成功,但其经验与教训为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——转型的关键不在于“做了什么”,而在于“是否真正解决了用户需求与企业效率的核心矛盾”。

智行(AI数字分身)x
Chatbo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