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点击阅读原文《百威亚太新帅:中国市场首要任务是恢复增长,承认即时零售布局差距,推大罐装啤酒强攻家庭渠道》
正面评论:战略调整精准契合消费趋势,为复苏注入动力
百威亚太此次针对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,展现了国际巨头在复杂市场环境下的敏捷反应与战略定力。其核心动作——加大家庭消费渠道布局、推进产品创新、优化库存管理——精准抓住了当前中国啤酒市场的关键变量,为业绩复苏提供了清晰的路径。
首先,加大家庭消费渠道的战略选择符合消费场景迁移的长期趋势。新闻中提到,中国非即饮的家庭渠道占比已超过60%,而百威当前家庭渠道占比仅50%左右,存在显著的增长空间。这一判断基于对消费者行为的深刻洞察:后疫情时代,家庭聚餐、居家社交等场景持续升温,啤酒消费从“社交仪式”向“日常陪伴”延伸,家庭场景的消费频次和客单价均有提升。百威推出的一升装百威黑金大罐装、科罗娜全开盖罐装等产品,正是针对家庭场景“多人分享”“便捷饮用”的需求设计,既保留了品牌高端调性,又降低了家庭消费的场景门槛。这种“产品-场景”的精准匹配,已初见成效——家庭渠道对百威总销量和收入的贡献持续提升,且高端产品占比超过中餐馆渠道,验证了策略的有效性。
其次,产品创新与品牌矩阵的协同布局,强化了市场渗透能力。百威对哈尔滨品牌的全国化推广是另一大亮点。作为“核心+”价位(8元)的主打产品,哈尔滨品牌凭借悠久历史和全国性布局基础,成为百威填补大众价格带、对抗区域品牌的关键抓手。例如,零糖哈尔滨冰极纯生通过“零糖健康”概念和NBA联名营销,成功吸引了从6元价位升级的消费者,同时转化了部分区域品牌用户。此外,百威并未放弃本土区域品牌(如福建、江西等地的地方品牌),而是通过“全国性品牌+区域性品牌”的矩阵,覆盖不同地域的消费偏好,形成了“高端品牌树形象、大众品牌扩份额”的良性结构。这种多品牌策略,比单一品牌“一刀切”更符合中国市场的地域差异性,也为其在下沉市场的渗透提供了灵活性。
最后,库存管理的优化与资源分配的动态调整,体现了对渠道健康度的重视。百威三季度末库存量和库存周转天数低于去年同期及行业平均水平,说明其通过主动控货、与分销商紧密协作等方式,有效缓解了渠道压力。同时,资源分配向家庭渠道和新兴渠道(即时零售、电商)倾斜,但保留对即饮渠道的持续投资,避免了“顾此失彼”的风险。这种“聚焦核心战场,兼顾长期价值”的资源分配逻辑,既回应了当前家庭场景的增长需求,又为即饮渠道未来复苏保留了品牌势能,展现了战略的平衡性。
反面评论:多重挑战仍存,战略落地需突破执行瓶颈
尽管百威的战略方向具有合理性,但其复苏之路仍面临多重挑战,部分关键环节的执行效果有待观察。
其一,新兴渠道布局滞后可能拖累增长速度。新闻中明确提到,百威在即时零售等新兴渠道的布局与行业存在“距离”。即时零售(O2O)作为家庭消费的重要入口,具有“即买即得”的便利性,已成为啤酒品牌争夺年轻消费者的关键战场。但百威在此类渠道的渗透率不足,可能导致其错失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消费场景。例如,年轻消费者通过美团闪购、京东到家等平台购买啤酒时,若百威的SKU覆盖不足、配送响应慢,可能被青岛、华润等本土品牌抢占份额。此外,新兴渠道的运营需要数字化能力支撑(如用户数据挖掘、动态定价、精准营销),百威作为国际企业,是否能快速适应本土新兴渠道的玩法,仍需时间验证。
其二,区域品牌竞争的复杂性可能超出预期。哈尔滨品牌的全国化推广虽有基础,但区域市场的“本土情结”不可小觑。例如,在广东市场,珠江啤酒凭借本地化营销(如与粤式餐饮绑定)和高性价比,已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;福建市场的雪津、浙江的千岛湖等品牌同样具有强区域粘性。百威试图用哈尔滨品牌“以全国打区域”,需要解决两个问题:一是如何在保留哈尔滨品牌历史调性的同时,融入区域文化(如广东的“老广文化”);二是如何平衡哈尔滨品牌与百威主品牌的定位,避免内部竞争(例如,高端百威与大众哈尔滨在同一区域的渠道冲突)。新闻中提到的“零糖+NBA联名”虽能吸引部分年轻群体,但对价格敏感的大众消费者而言,品牌忠诚度的转换成本仍较高,哈尔滨品牌的市场教育可能需要更长周期。
其三,即饮渠道的持续疲软可能影响长期品牌价值。即饮渠道(夜场、餐饮)是啤酒品牌塑造高端形象的核心场景——消费者在酒吧、高端餐厅饮用百威,会强化其“国际高端啤酒”的认知;而家庭渠道更多是“日常消费”,品牌溢价空间相对有限。百威虽表示不会放弃即饮渠道,但当前资源向家庭渠道倾斜,可能导致即饮渠道的终端维护(如酒吧合作、餐饮促销)力度减弱。若即饮渠道长期低迷,百威的高端品牌势能可能被削弱,进而影响其在家庭渠道的定价能力(例如,消费者可能认为“百威不过是家庭装啤酒”)。此外,即饮渠道的复苏依赖经济周期和社交活动回暖,若宏观经济持续承压,百威的“双线作战”(即饮+家庭)可能面临资源分散的风险。
其四,分销网络扩展的效率与质量存在不确定性。百威提出“发展新的一批商和二批商”以加大家庭渠道覆盖,但新增经销商的管理难度较大。一方面,新经销商的资金实力、区域覆盖能力、终端服务水平参差不齐,若筛选不当,可能导致渠道串货、价格混乱等问题;另一方面,经销商的培训和赋能需要时间——如何让新经销商理解百威的高端品牌定位,避免为了冲销量而低价甩货,考验其渠道管理能力。新闻中提到“需要时间去招募批发商并建立相应的能力”,但市场竞争不会等待,青岛、华润等本土品牌已在家庭渠道布局多年,百威若不能快速提升分销网络的质量和效率,可能错失市场窗口期。
给创业者的建议
百威亚太的战略调整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多维度的启示,结合其经验与挑战,以下建议值得关注:
精准捕捉消费场景迁移,动态调整渠道策略:消费场景从“社交场所”向“家庭场景”的迁移是当前许多行业的共性趋势(如餐饮、饮料、零食)。创业者需密切跟踪消费者行为变化,例如通过调研、大数据分析识别高频消费场景,针对性调整产品形态(如大包装、便捷装)和渠道布局(如加强O2O、社区团购)。同时,避免“放弃旧场景”的极端思维,即饮渠道对百威的品牌价值仍不可替代,创业者需评估不同场景的长期价值,保持渠道策略的平衡。
产品创新需紧扣场景需求,强化“场景-产品”绑定:百威大罐装、科罗娜全开盖罐装的成功,源于对家庭场景“多人分享”“仪式感延伸”的深度理解。创业者在产品创新时,应跳出“功能迭代”的思维,围绕具体场景设计解决方案(如家庭聚会需要“易开、大容量”,一人独酌需要“小规格、个性化”)。同时,通过包装设计、使用仪式(如科罗娜配青柠)强化场景记忆点,提升产品的不可替代性。
多品牌矩阵应对区域市场差异,避免“一刀切”:中国市场的地域差异性显著,单一品牌难以覆盖所有消费群体。创业者可参考百威“全国性品牌+区域性品牌”的策略,针对不同区域的消费偏好(如口味、价格带、文化习惯)推出子品牌或定制化产品,同时通过主品牌输出统一的价值主张(如品质、健康),形成“灵活覆盖+品牌协同”的结构。
重视渠道健康度,平衡扩张速度与管理质量:百威通过优化库存管理维持渠道健康,这对创业者尤为重要——库存积压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,过度压货会损害经销商信任。建议创业者建立动态库存监控系统(如通过ERP系统实时跟踪渠道库存),与经销商签订“合理库存协议”,并通过返利、培训等方式提升经销商的终端服务能力。在扩展新渠道(如新增经销商)时,需优先筛选与品牌定位匹配的合作伙伴(如重视服务而非单纯追求销量),避免“为扩张而扩张”。
新兴渠道布局需“早介入、深运营”:即时零售等新兴渠道的竞争已进入“深水区”,创业者需尽早布局,避免错失流量红利。建议从“选品-定价-配送-营销”全链路优化:选品上,针对新兴渠道的“即时需求”推出小规格、高毛利SKU;定价上,结合平台活动设计“日常价+促销价”组合;配送上,与本地仓储合作提升响应速度;营销上,利用平台数据做精准用户触达(如针对“25-35岁男性”推送啤酒套餐)。
品牌价值与短期销量需动态平衡:百威对即饮渠道的坚持,本质是对品牌高端价值的维护。创业者在追求销量增长时,需警惕“牺牲品牌调性换份额”的陷阱。例如,低价促销可能短期提升销量,但长期会削弱品牌溢价能力。建议通过“高端产品树形象+大众产品走量”的组合,在保证品牌价值的同时实现规模增长。
总体而言,百威亚太的战略调整展现了成熟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系统性思维,其经验与挑战为创业者提供了“场景洞察-产品创新-渠道管理-品牌建设”的多维参考。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,创业者需以“敏捷调整”应对变化,以“长期主义”坚守价值,方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