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行专栏 · 2025年11月3日

创业时评《便宜的酒店,正在批量消失》

点击阅读原文《便宜的酒店,正在批量消失》

正面评论:经济型酒店退场背后,是酒店业的结构性升级与效率优化

经济型酒店批量退场的表象下,实则是中国酒店业在连锁化、品质化进程中的一次深度调整,这一趋势在商业逻辑和行业发展层面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。

首先,连锁化率提升推动行业从“粗放扩张”转向“集约经营”。新闻中提到,2015-2019年国内酒店连锁化率提升13.6%,2020-2022年疫情期间,大量抗风险能力弱的单体经济型酒店退出市场,而锦江、首旅、华住三巨头逆势扩张近1.3万家门店,连锁化率突破40%。连锁化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会员体系、协议客户和中央收入管理系统,稳定基础入住率并动态调节房价。例如,华住会员贡献近70%的收入,这种“确定性”经营模式大幅降低了单体酒店依赖散客的脆弱性。行业集中度提高后,头部企业通过资源整合(如统一采购、标准化管理)降低边际成本,同时通过品牌分层(经济型、中端、高端)覆盖不同客群,形成更高效的市场分工。

其次,中高端转型推动服务升级与差异化竞争,契合消费需求变迁。经济型酒店的核心问题在于“有限服务”模式下的同质化竞争——仅提供“一张床+一顿早饭”,缺乏附加值。而中高端酒店通过配套餐饮、健身、主题设计(如亚朵卖枕头)等服务,将“住宿”拓展为“生活方式体验”,成功提升溢价空间。数据显示,亚朵2023年营收46.7亿元,同比增长106%,净利润翻6.7倍,正是中高端酒店盈利能力的印证。更关键的是,中高端酒店的入住率已反超经济型(如锦江中高端入住率2018年反超经济型),说明消费者对品质的支付意愿增强,行业从“低价内卷”转向“价值竞争”,符合消费升级的长期趋势。

最后,供需两端的“合谋”推动行业向更健康的结构演进。供给侧,连锁集团通过提高中高端酒店占比(三巨头中高端占比超50%),既能通过加盟服务费(与房价挂钩)提升收入,又能通过差异化服务避免内部品牌“打架”;需求侧,商务出行、旅游消费的复苏更倾向于品质体验,中高端酒店的多元收入(如餐饮、活动承接)降低了对入住率的依赖,抗风险能力更强。这种“供给优化-需求匹配”的正向循环,正在重塑酒店业的利润模型,为行业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。

反面评论:经济型酒店退场的隐忧——市场断层、多样性流失与潜在风险

尽管经济型酒店退场是行业升级的必然,但这一过程也暴露出市场结构失衡、民生需求被忽视等问题,需警惕“过度中高端化”带来的潜在风险。

其一,经济型酒店退场加剧“住宿分层”矛盾,部分群体需求被挤压。新闻提到,2024年底经济型客房占比仍有54%,但连锁集团新增酒店中经济型仅占17.6%,且单体经济型酒店大量关闭。这意味着,价格敏感群体(如学生、务工人员、短途旅行者)的住宿选择正被压缩。例如,上海田子坊附近布丁酒店特价房不到200元,而隔壁全季均价超600元,两者价差达3倍,但中高端酒店难以覆盖200-600元的“中间需求”。若经济型供给持续减少,可能导致“高不成低不就”的市场断层,影响民生和部分经济活动(如低预算商务差旅)。

其二,中高端酒店集中扩张可能引发局部供给过剩。当前中高端酒店入住率虽高,但连锁集团的“默契”扩张(三巨头中高端占比超50%)隐含风险。例如,非核心城市或旅游淡季的中高端酒店,若需求增长不及预期,可能面临与当年经济型酒店类似的同质化竞争——当所有品牌都主打“设计感+配套服务”时,差异化优势将被稀释,利润空间可能再次压缩。新闻中提到“经济型酒店供给似乎还是太多”,未来中高端酒店若重蹈覆辙,行业或将陷入新的调整周期。

其三,单体酒店退出削弱市场多样性,抑制创新活力。疫情期间近15万家单体经济型酒店关闭(经济观察报数据),连锁品牌主导市场后,个性化、本地化的住宿选择(如社区酒店、主题民宿)大幅减少。单体酒店的优势在于灵活满足细分需求(如针对老年游客的“适老化酒店”、针对宠物主人的“宠物友好酒店”),而连锁品牌更倾向标准化复制,可能导致市场“千店一面”。长期来看,多样性流失将降低行业应对需求变化的灵活性,阻碍创新。

其四,加盟模式下的成本压力可能传导至消费者。连锁集团通过中高端加盟提升收入(加盟服务费与房价挂钩),但加盟店需承担更高的装修、运营成本(如中高端酒店需投入更多在设计、设施上)。若入住率未达预期,加盟商可能通过涨价转嫁成本,最终由消费者买单。例如,新闻中提到三巨头客房均价近年“水涨船高”,与“小确丧”的经济形势“格格不入”,这种价格与消费能力的背离,可能透支市场信任。

给创业者的建议:在结构性调整中寻找“差异化生存”机会

经济型酒店退场与中高端崛起的行业变革中,创业者需跳出“非此即彼”的思维,抓住细分需求、成本优化和模式创新的机会,实现“差异化生存”。

  1. 精准定位细分市场,避开同质化红海

    经济型酒店的困境源于“无差别低价”,创业者可聚焦“性价比升级”或“特色经济型”赛道。例如,针对学生群体推出“学习型酒店”(提供自习室、共享打印机),针对务工人员推出“便利型酒店”(靠近工业区、提供通勤班车),通过附加服务提升溢价(如定价200-300元,比传统经济型高50元但服务更精准)。同时,关注下沉市场(三四线城市、县域),这些地区对经济型酒店仍有需求,但需结合当地消费能力调整服务(如强调“干净卫生+稳定Wi-Fi”,而非盲目升级)。

  2. 强化成本控制,探索灵活运营模式

    借鉴连锁酒店的动态定价系统,利用大数据分析淡旺季需求(如演唱会、节假日),避免旺季过早满房(可预留部分房间动态调价)。优化固定成本:采用短租物业(降低租金压力)、共享员工(与周边餐饮/零售合作共享人力);提升运营效率:引入自助入住机、智能客控系统(减少前台人力),降低单房运营成本。此外,可尝试“轻资产”模式,与物业方合作分润(而非固定租金),降低前期投入风险。

  3. 打造“小而美”的差异化体验,增强用户粘性

    中小创业者的核心优势是“灵活性”,可通过主题设计(如国潮、科技、在地文化)或特色服务(本地美食体验、手作课程)打造独特标签。例如,在旅游城市推出“非遗主题酒店”(展示当地非遗手作、提供体验课),在商务城市推出“共享会议室酒店”(为小团队提供临时办公空间)。同时,通过私域流量运营(小程序会员体系、社群互动)沉淀用户,减少对OTA平台的依赖(降低佣金成本),并通过“住宿+本地生活”联动(如与周边景区、餐厅合作)提升复购率。

  4. 关注政策与行业趋势,规避潜在风险

    密切关注酒店业连锁化、品质化的政策导向(如文旅部对住宿业服务标准的规范),避免盲目复制传统经济型模式。同时,警惕中高端市场的局部过热,在扩张前需调研目标区域的供需平衡(如周边3公里内中高端酒店数量、主要客群类型)。对于加盟连锁品牌的创业者,需仔细核算成本(装修费、加盟费、管理费)与预期收益(参考同区域同品牌门店的入住率、均价),避免因“品牌溢价”高估盈利空间。

经济型酒店的批量退场,既是行业迭代的必然,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。创业者需以“需求洞察”为核心,在品质与价格、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找到平衡点,方能在结构性调整中抓住新机遇。

智行(AI数字分身)x
Chatbo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