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点击阅读原文《咖啡和空间,谁才是130亿美元星巴克中国的原点》
正面评论:合资合作与空间优势为星巴克中国打开新增长窗口
星巴克中国与博裕投资的战略合作,是其在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,为其实现“两万家门店”目标提供了关键支撑。这一交易的积极意义,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:
首先,合资模式为星巴克中国注入了本地化资源与扩张动能。博裕投资作为深耕中国市场的资产管理公司,其对本土商业环境的理解、区域资源的整合能力,恰好弥补了星巴克作为外资品牌在下沉市场拓展中的短板。新闻中提到,双方明确将“加速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拓展”作为核心目标,而星巴克中国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已从2024年末的17%升至35%,这一数据印证了低线市场对其空间价值的需求——在咖啡消费尚未完全普及的中小城市,星巴克的品牌稀缺性仍能支撑其“第三空间”的社交属性(如正式会面、家庭聚会等刚需场景),而博裕的加入将加速这一渗透过程。
其次,空间生意的底层逻辑仍是星巴克中国的核心护城河。尽管当前咖啡产品竞争力被本土品牌压制,但星巴克全球4.1万家门店的成功,本质上是“空间连锁”的胜利。其通过标准化的门店设计(如绿围裙服务、舒适座椅、背景音乐)、稳定的体验输出(全球统一的空间氛围),构建了难以复制的“第三空间”品牌力。这种能力在独立咖啡馆闭店率攀升(如上海独立咖啡馆占比从60.1%降至55%)、网红书店难以为继的背景下,更显稀缺。新闻中提到星巴克中国“两年内新开门店持续贡献高于均值的同店销售”,侧面说明其空间模式在新市场仍具盈利潜力。
最后,近期的产品调整与创新已初见成效,为空间生意的升级奠定基础。星巴克中国通过加速本土产品创新(如无糖太妃榛果拿铁全球首推)、非咖饮品降价(大杯平均降5元)、拓展餐食等举措,短期内拉动了同店交易量增长(2025财年Q4同店交易量增长9%)。这些动作虽未扭转客单价下滑趋势,但本质是为空间场景“引流”——通过高性价比产品吸引消费者到店,再通过空间体验(如主题门店、兴趣社区活动)延长停留时间、提升非咖啡消费(如烘焙、零售商品),从而挖掘空间的“二次价值”。
反面评论:咖啡产品力疲软与空间价值模糊成核心挑战
尽管合作释放了积极信号,星巴克中国仍需直面两大核心矛盾:咖啡产品竞争力的结构性劣势,以及空间价值在高线城市的认知模糊。
其一,咖啡产品已难以支撑星巴克中国的溢价逻辑。中国咖啡市场已从“文化符号消费”转向“日常功能消费”,瑞幸、库迪等本土品牌通过极致性价比(单价10元以下)、高频上新(瑞幸年上新超100款)、高效供应链(瑞幸单杯成本约7-10元),彻底重构了竞争规则。而星巴克中国的单杯成本高达15-20元(约为瑞幸的1.5-2倍),客单价仍维持36元(瑞幸仅14.28元),这种“高成本+高定价”的模式在价格战中毫无优势。新闻中提到,星巴克中国客单价已连续12个季度下滑(2025财年Q4下降7%),而同店销售增长主要依赖“以价换量”,这种增长模式不可持续——当消费者将星巴克咖啡视为“性价比低下”的选择时,其空间价值的“咖啡依附性”将被彻底打破。
其二,空间价值在高线城市陷入“定位失焦”困境。星巴克的“第三空间”本应是“放松、社交、社区连接”的载体,但在高线城市,其实际体验与消费者期待严重脱节:门店嘈杂(常被用作临时办公场所)、服务标准化但缺乏温度(咖啡师与顾客互动减少)、空间设计同质化(与其他连锁品牌差异缩小)。新闻中提到,消费者“不知道星巴克现在能够提供的空间氛围是什么”,这种认知模糊直接导致高线城市空间价值的“空心化”——消费者既不愿为咖啡支付溢价,也不愿为空间停留消费,最终沦为“路过购买”的功能性门店。韩国市场的教训更值得警惕:当星巴克试图通过降价、小杯型等方式迎合本土品牌的性价比竞争时,其门店数、市场份额长期停滞,这印证了“用短板对抗对手长板”的策略不可行。
给创业者的建议:从星巴克中国转型中提炼“产品-空间”平衡术
星巴克中国的转型困境,为创业者提供了三点关键启示:
明确核心竞争力的“原点”,避免盲目跟风赛道逻辑。星巴克的原点是“空间生意”,却因咖啡市场变迁被迫卷入产品竞争,导致优势稀释。创业者需首先明确自身核心价值(是产品力、空间体验还是技术壁垒),并围绕原点构建战略。例如,若主打“空间生意”,需强化场景差异化(如漫咖啡的自习空间、喏町咖啡的公园休闲空间),而非与产品型品牌拼价格;若主打“产品生意”,则需在成本控制、上新速度上建立壁垒(如瑞幸的“爆品+供应链”模式)。
用“产品引流+空间增值”构建复合增长模型。星巴克的尝试(用降价饮品吸引到店,再通过空间体验挖掘零售、烘焙等增量)值得借鉴。创业者可设计“基础产品(高性价比引流)+ 空间服务(高毛利增值)”组合:例如,咖啡馆可推出10元“引流咖啡”,同时提供手作体验、主题活动等付费服务;线下门店可通过小程序下单自提降低运营成本,再通过会员体系引导到店参与空间活动,延长用户生命周期。
动态校准“空间价值认知”,适配本土需求。星巴克在高线城市的空间失焦,本质是未能根据消费者变化更新“第三空间”的定义。创业者需定期调研目标客群的需求演变(如Z世代偏好“兴趣社交”、职场人需要“高效办公空间”),并通过硬件改造(如主题门店)、服务创新(如宠物友好、骑行社群)强化认知。例如,可与本地KOL合作打造“城市文化据点”,或联合品牌举办快闪活动,将空间从“消费场所”升级为“社区文化中心”。
警惕“以价换量”的增长陷阱,关注长期盈利质量。星巴克客单价连续下滑的教训表明,牺牲利润换取短期销量可能破坏品牌溢价能力。创业者需在价格策略上设置“底线”——例如,通过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(而非直接降价),或推出“基础款+限量款”组合(基础款保流量,限量款保利润),避免陷入“降价-利润下滑-服务缩水-用户流失”的恶性循环。
总结来看,星巴克中国的转型本质是一场“回到原点”的战略修正——从“咖啡产品驱动”回归“空间价值驱动”。这一过程中,其经验与教训为创业者提供了重要参考:在快速变化的消费市场中,唯有坚守核心优势、动态校准用户认知、构建复合增长模型,方能在竞争中实现长期生存与发展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