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正面评论:降价策略短期奏效,为品牌争取生存缓冲期
玛莎拉蒂Grecale Folgore的“骨折式”降价,本质上是超豪华品牌在市场寒冬中的一次“搏命式自救”,其短期积极意义不容忽视。
首先,降价直接刺激了市场需求,快速清理库存并回笼资金。新闻中提到,经销商推出的35.88万元起的特价车型(落地约40万元)已引发市场热度,部分门店七八十台库存已售出近半,甚至吸引外地客户订购。这一数据表明,价格下探精准击中了中国市场对“超豪华品牌入门门槛”的消费心理——用国产高端新能源汽车的价格(如蔚来ET5、理想L7等主流车型售价约30-40万元)购买玛莎拉蒂,对中产群体形成了强吸引力。对于当前销量暴跌的玛莎拉蒂(2024年中国年销量仅1209辆,2025年前9个月仅1023辆),这种“以价换量”的策略能快速提升短期销量,缓解经销商库存压力,同时为母公司Stellantis集团回笼现金流,缓解其上半年巨亏(亏损22.4亿欧元)的财务危机。
其次,降价扩大了品牌触达人群,为长期品牌渗透埋下伏笔。超豪华品牌的核心价值虽在于“稀缺性”,但在新能源转型期,传统品牌若完全固守高价,可能因市场边缘化而彻底失去用户。玛莎拉蒂通过价格下探,让更多消费者有机会接触并体验其产品(如“三叉戟”车标的象征意义、品牌历史文化),本质上是在培养潜在用户群体。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年轻消费者,对豪华品牌的认知已从“遥不可及”转向“踮脚可触”,此次降价可能吸引一批“首购豪华车”的用户,其中部分人未来可能升级为更高端车型的消费者,为品牌留存了市场存在感。
最后,降价暴露了传统豪华品牌的转型困境,客观上推动行业反思与调整。玛莎拉蒂的“油改电”策略(用户普遍认为其纯电车型技术无优势)和降价求生,并非个例——BBA等传统豪车品牌的“油改电”车型同样面临市场冷遇,不得不降价促销。这一现象倒逼整个行业思考:在新能源时代,超豪华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“车标溢价”,还是“技术创新”?玛莎拉蒂的降价虽被动,却以极端案例揭示了传统品牌转型的痛点,为行业提供了“反面教材”式的参考价值。
反面评论:品牌价值透支风险加剧,技术短板或成致命伤
然而,玛莎拉蒂的“骨折式”降价更像一把“双刃剑”,其长期负面影响可能远超短期收益,甚至可能加速品牌价值的崩塌。
首当其冲的是品牌高端形象的稀释。超豪华品牌的核心壁垒是“稀缺性”和“身份象征”,玛莎拉蒂曾因“微商炫富神车”的标签短暂破圈,但此次降价幅度(官方指导价89.88万降至35.88万起)远超市场预期,直接将其价格带拉低至国产新能源主流区间。这意味着,曾经代表“非富即贵”的“三叉戟”车标,如今可能沦为“性价比之选”,甚至被贴上“降价甩卖”的标签。对于现有车主而言,其车辆的保值率将大幅下降(二手市场可能因新车降价而崩盘),品牌认同感也会受挫;对于潜在用户,“低价”可能削弱其对品牌高端属性的信仰,导致“买涨不买跌”的观望情绪蔓延。
其次,“油改电”的技术短板将长期拖累产品口碑。用户对Grecale Folgore的质疑(“只是买了一个车标”)直指核心:作为玛莎拉蒂首款纯电车型,其技术路线被认为是“油改电”,与国产新能源(如比亚迪、蔚来、小鹏)的原生纯电平台相比,在续航、智能驾驶、车机系统等关键指标上缺乏竞争力。新闻中提到其“续航533公里、马力550、极速220”,但这些参数在国产新能源车型中已属常规(如蔚来ET5续航超600公里,极氪001性能版马力超500匹),且后者在智能化(如高阶辅助驾驶、座舱交互)上优势明显。若玛莎拉蒂无法通过技术升级弥补短板,仅靠“车标溢价”降价促销,最终可能被用户视为“徒有其表”的“伪豪华”,彻底失去市场信任。
最后,母公司Stellantis的财务危机可能限制玛莎拉蒂的长期转型能力。Stellantis集团2024年净利润同比暴跌70.57%,2025年上半年已陷入巨亏(亏损22.4亿欧元),其对玛莎拉蒂的“无条件支持”声明虽安抚了市场,但集团整体资源有限,玛莎拉蒂作为旗下唯一豪华品牌,可能面临“既要输血又要盈利”的矛盾——若继续投入新能源研发(如原生纯电平台、三电技术、智能化),需消耗大量资金;若收缩投入,则技术差距将进一步扩大。这种“两难”可能导致玛莎拉蒂在转型中“既丢了价格,又没换来技术”,最终被市场淘汰。
给创业者的建议:品牌定位需坚守,技术创新是根本
玛莎拉蒂的“降价搏命”为创业者提供了多维度的警示与启发,尤其是在品牌定位、技术投入和市场适应力方面:
品牌定位:溢价需与价值匹配,避免“自杀式降价”
超豪华品牌的溢价源于“稀缺性+技术+文化”的综合价值,玛莎拉蒂的降价本质是品牌价值透支。创业者需明确:品牌定位一旦模糊,用户信任难以重建。若因短期销量压力盲目降价,可能导致“品牌降级”的长期损失。建议创业者在定价时,需评估“价格-价值”的匹配度,若需调整价格,可通过推出子品牌、限定款等方式,避免主品牌直接降价。技术投入:转型期需押注核心能力,避免“油改电”式路径依赖
玛莎拉蒂的“油改电”暴露了传统企业的路径依赖——试图用旧平台“敷衍”新市场需求。在行业转型期(如新能源替代燃油车、AI重塑产品形态),创业者需警惕“吃老本”思维,应聚焦核心技术(如新能源的三电系统、智能化的算法),构建“不可替代”的技术壁垒。例如,国产新能源品牌通过原生纯电平台、电池自研等技术,已形成对传统品牌的降维打击,这正是创业者应借鉴的“技术突围”路径。市场适应力:快速响应需求,避免“傲慢式滞后”
玛莎拉蒂在中国市场的衰落,与对新能源趋势的“反应迟钝”直接相关——其首款纯电车型2024年才推出,且技术落后于国产竞品。创业者需建立“市场敏感度”,通过用户调研、数据监测等方式,快速捕捉需求变化(如新能源偏好、智能化需求),并调整产品策略。例如,若目标市场已转向新能源,需提前布局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,避免因“滞后”被市场淘汰。财务健康: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投入,避免“饮鸩止渴”
玛莎拉蒂的降价虽能短期回笼资金,但可能牺牲长期利润(如品牌溢价下降导致未来定价权丧失)。创业者需在财务压力下,权衡“清库存”与“研发投入”的关系:短期可通过促销缓解现金流,但需保留足够资金用于核心技术和品牌建设,避免“为生存而放弃未来”。例如,可通过供应链优化、轻资产合作等方式降低成本,而非单纯依赖降价。
总之,玛莎拉蒂的“搏命”是传统豪华品牌在新能源浪潮中的缩影,其经验与教训警示创业者:在剧烈变革的市场中,品牌价值需靠技术和用户信任支撑,短期的“降价求生”可能是必要的,但长期的“技术突围”与“品牌坚守”才是生存之本。

